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由科普新天地转载编辑 2021-09-13
临夏地区传统文化对现代牡丹产业发展的影响
----再论牡丹产业化发展
何得平 吴梁全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吗?回答是肯定的。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牡丹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几乎涉及到所有文化领域。凡记述牡丹内容的史料、专著、文集,题咏牡丹的诗词文赋曲调、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电影、电视,以及以牡丹为主题的绿地园林,各种欣赏牡丹的行为活动(如花会、花展、书展、画展)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文化旅游活动等等,均属牡丹文化的范畴。
河州紫斑牡丹是临夏特有的区域性品牌,是临夏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公共资源产权,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特性、社会传承特性和产业发展特性,比较优势及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临夏牡丹是临夏整体形象的一个缩影,是临夏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临夏最靓丽的名片!
那么,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临夏牡丹产业到底有何优势与不足呢?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临夏牡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做到守望相承、扬长避短、厚积薄发?
一、临夏人民渗透到骨髓的牡丹情节是推动临夏牡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牡丹产业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在临夏,牡丹正是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基础,不论是在机关厅堂、寺观庙宇、公园社区,还是在农家庭院、街道绿地都无法掩饰牡丹的存在。曾经的临夏人梦想“饿了时想馍馍哩,吃饱时看牡丹呢!”如今临夏的乡村是“家家庭院栽牡丹、户户中堂挂字画”,真所谓“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在百姓日常起居中将刚烧开的沸腾的开水形象的比喻为牡丹花的开水,将每天吃的馍馍做成如牡丹花的形状,还尊称为花卷、素盘。临夏花儿唱牡丹、文化旅游是牡丹、家居饰品用牡丹,临夏民间传统艺术绘画刺绣砖雕木雕葫芦雕也离不开牡丹。临夏大地处处彰显牡丹的倩影,洋溢着牡丹的芬芳。牡丹是临夏各民族人民心中的幸福之花,富贵之花,团结之花,梦想之花。
二、临夏牡丹是临夏花儿的不竭源泉,牡丹催生了花儿,花儿唱红了牡丹
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是“中国花儿之乡”。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均源自古河州。“好丝绸出在杭州、好牡丹长在河州”,这就是临夏人的自信所在。在临夏,牡丹是美的化身,是圣洁与爱情的象征。临夏花儿深深打上了牡丹的印记,“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白牡丹白着耀人哩,红牡丹红着破哩!”“尕妹穿的是绿丝裤,好比牡丹打骨朵”、“大山背后山靠山,十二瓣叶叶的牡丹”。因为有了牡丹,临夏人倍感自豪,也充分提升了临夏人的文化自信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与决心。牡丹是临夏人民心中的花儿,临夏人民还把恋人称作牡丹,这种以花比拟人物,把人物喻为牡丹的独特拟人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临夏人民对牡丹的热爱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临夏花儿”与“临夏牡丹”相依相存,并蒂盛开,共同繁荣发展。
三、临夏地区民间传统工艺与牡丹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了牡丹文化产业,延长了牡丹产业链条
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数千年来,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征途上,历经苦难,痴心不改。恰恰是牡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本质内涵,牡丹文化与民间传统工艺融合自然也就成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富贵平安生活的写照。临夏民间传统工艺其是“临夏三雕”(临夏砖雕、临夏葫芦雕刻、临夏木雕)以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临夏东公馆的标志性砖雕“富贵平安门”,不仅是绝佳砖雕艺术作品,也是把牡丹文化与临夏砖雕文化融为一体的巅峰之作,真是“青砖方寸显绝技,奉土成花变珍宝”。在砖雕、葫芦雕刻、木雕以及民族刺绣等艺术上我们都会看到花开富贵图、玉堂富贵图(牡丹与玉兰)、春花三杰图(牡丹与梅花、海棠)、凤穿牡丹图(牡丹与凤)等。在农家庭院园林布置当中,将种牡丹作为百花之首,种牡丹代表种富贵,体现主人追求幸福富贵生活的决心和信心,“富种已随丹根至,农家小院频相逢”。这一切无不体现出临夏人民以牡丹作为心中富贵、富裕、幸福安康生活的化身。
临夏传统文化是促进临夏牡丹产业发展的根基。新时代条件下,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守望相承,同时也要及时纠正临夏传统文化中对紫斑牡丹不恰当的认识,促进临夏紫斑牡丹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临夏传统文化中过于关注临夏牡丹的“亚灌木”特性,而忽视了紫斑牡丹的“亚乔木”特性。紫斑牡丹不仅有“长一尺退八寸”特性,更重要的是紫斑牡丹具有“亚乔木”特性,突出表现出枝干寿命长、树形高大、树势雄浑的“树牡丹”特性。由于传统习惯中临夏人过度关注牡丹“枯枝退梢”的“亚灌木”特性,致使临夏人常常把紫斑牡丹基部更新、土芽更新作为是临夏牡丹更新复壮的主要办法,从而选择了截主干留土芽的更新方式,使临夏牡丹树龄很大,树形很小,丧失了竞争力,由此步入了临夏紫斑牡丹树体形态管理的误区。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中原牡丹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临夏人民对紫斑牡丹的生物学特性认识不够所致,因此,需要转变观念,树立起“牡丹大如树,隔墙能看花”思想,扩大紫斑牡丹的城乡园林化应用。
(二)临夏传统文化过于关注花色品种的观赏而忽视对树形观赏性的培养。
紫斑牡丹花型多样、颜色丰富,但是如果与中原牡丹相比较,“国色在中原、天香是紫斑”,临夏牡丹在树势树形、色斑、香味、综合开发价值等方面远胜中原牡丹。紫斑牡丹树形高大、俊美、气势雄浑威武,有一种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正好与我们提倡的临夏精神相吻合,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文化对牡丹的认识误区,归还紫斑牡丹原有本性,展示紫斑牡丹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
(三)临夏牡丹并不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娇贵
牡丹在中国古代多生长在宫廷园林,普遍认为是贵族富人的喜爱和专属,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临夏人总是认为牡丹娇贵难养。其实,紫斑牡丹并没有那么娇贵,其抗寒、抗旱、耐瘠薄能力是非常强大,适应性非常广泛,在年降雨量280—800mm之间生长非常良好,能耐零下40℃低温,是中国牡丹界的耐寒冠军,在太子山、达里加山海拔2800m左右仍有野生紫斑牡丹生长。因此紫斑牡丹除了在城市园林中推广栽植外,完全可以上山、进沟、下滩,在绿化美化生态环境,建设秀美临夏、绿色临夏、山水临夏中发挥积极作用,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
(四)对紫斑牡丹观赏的局限性影响了紫斑牡丹价值提升
牡丹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大多数人又认为“牡丹花期太短了”,“瞬间富贵遗憾无限”。其实,紫斑牡丹不仅花型、花色丰富多彩,而且色斑、枝干、嫩芽、花蕾、果实、叶色等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尤其是独一无二的色斑和高大俊美的树干更使紫斑牡丹具备了独特的观赏价值。因此,紫斑牡丹具有春季观芽、观蕾,夏季观花、观果,秋季观叶,冬季观茎干的独特四季景象,这需要进一步挖掘紫斑牡丹的全方位观赏价值,对紫斑牡丹进行再认识,再推广。
(五)传统文化对牡丹花王的过度关注影响了临夏芍药的健康发展
牡丹为王,芍药为相,近几年,随着牡丹芍药鲜切花市场和中药材市场的兴起,为芍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机会。从产业发展角度而言,芍药更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尤其是临夏地区自然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产的芍药鲜切花花径长、枝干硬,深受市场喜欢,上市时间正好错开云南、河南、山东等芍药鲜切花主产区,竞争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另外临夏地区的芍药药物有效成分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5倍。今后在发展牡丹产业的同时,同步发展芍药种植对于延长牡丹芍药观赏期、丰富牡丹文化内容、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群众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六) 关于紫斑牡丹价值延伸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牡丹已经具备了新的食用价值,为产业链条的延伸,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基础。我们不能仅仅把紫斑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其实紫斑牡丹浑身都是宝,其根、花、种籽、花瓣、花蕊、嫩芽、茎叶都具有生产加工价值,可以加工牡丹酒、牡丹油、牡丹茶、牡丹花芽菜等保健食品。紫斑牡丹产业是一个全链条式产业,其“药、赏、食”的功能特性覆盖第一、二、三产业,涉及到种植、加工、酿造、轻工、文学艺术、绘画雕刻、餐饮、旅游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活动,临夏牡丹文化在引领临夏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近几年,在临夏州紫斑牡丹研究会、临夏州振华牡丹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临夏市河州紫斑牡丹产业开展集团公司等一大批龙头组织、企业的大力倡导下,通过开展牡丹文化宣传、标准技术推广、栽培误区纠正、典型示范引领等途径,临夏人民已经对紫斑牡丹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发展牡丹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推动了紫斑牡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临夏人种牡丹、写牡丹、画牡丹、唱牡丹、刻牡丹、绣牡丹、摄牡丹、赏牡丹、吃牡丹蔚然成风,以牡丹为龙头的花卉产业正在兴起,弘扬牡丹文化、发展牡丹产业、建设美丽幸福新临夏的美好画卷正在打开。
下一篇:东乡县举行早熟马铃薯观摩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