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甘肃 兰州 2024-05-08
康乐县委书记杨志军一行在鸣鹿乡、八松乡调研时提出,要优化生态环境,挖掘旅游潜力,让乡村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众。
“村里路修通了,环境变美了,真心感谢村干部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啊!”在临夏州康乐县八松乡纳沟村旅游景区草长沟花儿民宿值班的当地村民张世红激动地说。在这儿上班每月能领2000多块钱的工资,实在太好了。走进草场沟国家4A级景区,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村史馆”、景区内新建的民宿、沿途丰茂的花草树木让人耳目一新。
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艳介绍,近年来,纳沟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党建+”模式,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和“家在林中居、人在画中游”的乡村旅游模式,凝心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沟变成如今既有致富产业又有旅游胜地的城市“后花园”。
纳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甘肃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临夏州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临夏州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纳沟村荣获“全国森林乡村”称号,境内草长沟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近年来,康乐县聚焦党建引领发展,让层“强”起来。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聚焦和美乡村建设目标,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着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让生态“美”起来。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房前屋后植树种花和“一拆四改两化”项目,发动群众在村内道路、房前屋后等空闲地植树种花,栽植云杉、香花槐等树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内环境优美。
聚焦基础设施提升,让硬件“全”起来。康乐县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为群众住宅进行风貌改造,维修沙化路、硬化散水、修建排水边沟,在村内重点路段安装太阳能路灯、厕所改造、新建洗澡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晾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促进了产业发展,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聚焦文旅产业培育,让产业“旺”起来。张玉艳说,依托纳沟村生态资源禀赋,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品农家乐”为主题的自然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近年来,草长沟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44万元。同时,为了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下,成立了纳沟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发起了旅游财。
聚焦乡风文明营造,让自治“活”起来。在乡村推进“三评一促”创建工作,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公婆,选树“致富能手”、“道德模范”等方面先进典型,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了村民红白理事会,倡导群众全民参与移风易俗,逐渐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风尚,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前进路上—农耕文化—改革开放—奋进路上—地方风俗—纳沟印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帮扶成效—美丽乡村—产业兴旺……”,走进村史馆,一幅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纳沟村的发展变化,记录了纳沟村的发展历史。
纳沟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事时,坚持“一手塑形,一手铸魂”。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党建文化,在留住乡愁上下功夫,对旧村委会进行改造,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史馆,分阶段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后、纳沟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设立红色文化展厅,展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九大发展的光辉历程,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让群众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和纳沟村一样,康乐县八松乡新庄村、魏寨村等其他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乡村振兴中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等途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八松乡党委书记陈涛说,全乡各村坚持抓支部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按照一村一特点,加快村文化挖掘,以文化墙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魏寨村围绕村民打工学手艺以绘画形式打造架子工、瓦工、电焊工等工种一面墙工匠村;龚庄村以娘子沟的传说,围绕“孝”建设了家风家训家庭传统美德教育长廊;那尼头村建成了中药材文化长廊,将中药材种植、病虫害防治, 科学管护用画呈现给村民,并且结合本村村民喜欢书画的特点,利用旧校舍建成了农民书画展室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塑造当地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年轻人了解家乡的教科书、中年人建设家乡的写真照、老年人奉献家乡的回忆录。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启发,目前全乡村民形成了为家乡建设、经济发展出谋献力的自觉行动。
康乐县以聚焦组织建设、基层治理、聚焦党员管理、聚焦任务落实“四聚焦”为抓手,推进党建与重点工作深度融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经济发展。
康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县优化完善“1211”工作机制、“四长责任制”“6123”包抓机制和动态监测帮扶四项机制,研究推动监测帮扶、产业就业、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时,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按照“1345”工作法,坚持因村制宜、示范带动、梯次推进,重规划、抓示范、提功能、强保障,聚焦今年打造的6个示范村和4个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提升村,安排资金8100万元,加快推进乡村水电路网气房厕厨“八改”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康乐县将不断深化“党建+”融合,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