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科普新天地 2021-08-19
《王维胜话陇原》第三十三篇
王维胜
彩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那就是马家窑。它被称之为西部文化明珠,世界彩陶之巅。对于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第一个发现了马家窑遗址,但他的“六期”划分中没有马家窑,只有仰韶。
也许安特生认为马家窑和仰韶是同一类型。
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夏鼐1945年考察发掘了甘肃省宁定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夏鼐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一文,纠正了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的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
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了马家窑文化。
夏鼐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曾主持河南商代、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等重大遗址的挖掘,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得出相当可靠的结论,马家窑文化是世界远古彩陶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他将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彩陶并列。
夏鼐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留学伦敦大学,获得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在埃及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大学等处任职。夏鼐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治学严谨。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1957年5月,陈梦家(右一)与考古研究所同事夏鼐(右三)、苏秉琦(左一)等合影(来源:tsinghua.org)
夏鼐利用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的大量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写出了《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一文,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夏鼐断定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地湾文化向西发展、
与仰韶文化彩陶并驾齐驱的一份文化硕果。
马家窑文化无论从分布区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蕴藏数量之多、纹饰图案之绚丽多姿来说,都堪称世界彩陶文化史上的巅峰,是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富矿,也是华夏文明起源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马家窑文化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延续时间一千年。距今5000年左右的马家窑类型尤为藏家所重。马家窑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除使用纯黑彩外,又用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出现专业化,有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我国目前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最高。自上世纪二十年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精美的彩陶一个个陆续闪亮登台,震惊国内外。
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内彩发达,图案的时代性十分鲜明。其器形、彩绘均具特点。彩陶的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表面打磨光滑,大多用单一的黑彩描绘,施在器表的局部或全部,有的还施在器物内壁。花纹图案以几何形花纹为主,动物纹为辅。几何纹有平行条纹、波浪纹、垂弧纹、单个或多个圆点纹、垂勾纹、弧边三角纹、叶状间网纹、葫芦形纹、菱格网状纹、圆圈纹、S形纹等。动物纹主要是图案化的鸟纹。器形有盆、钵、碗、瓶、壶、罐、甑、瓮等。其中,盆、钵的腹部较浅,口沿齐平或稍外卷。壶、瓶多细颈宽肩,器的最大径在腹上部。尖底瓶,呈喇叭口,器表绘彩。瓮,敛口高体并彩绘。这些都是马家窑类型带有特点的器物。
它的纹饰以精美繁丽为特色,纹饰有上百种,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远古社会活动信息。其中蛙纹、鹿纹、鸟纹为图腾纹,以蛙纹最有特色,系早期巫师形象。蛙图案在仰韶文化早、中、晚期都有出现,蛙图案在彩陶上的出现,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与创造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古羌族有关。
从数千年前无翔实可信的史书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学者认为龙从蛙演化而来。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等人认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就是发展较早的一些羌人文化的先驱,甘青地区所有石器文化都是上古羌族的遗留。秦安大地湾遗址证明伏羲、女娲诞生于甘肃成纪,他们就是古羌族人。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纹蛙与古羌族人的图腾崇拜有关。
远古的羌族先民崇敬水、赞美水,也畏惧水,他们注意到青蛙的鸣叫与风雨紧密相关,通过“青蛙叫,暴雨到:的现象,认为青蛙是能呼风唤雨、驾驭洪水的神灵物。这种能力使得古羌人认为青蛙能够呼风唤雨、抵驭洪水,是他们的保护神,加之青蛙本身的高产繁育能力,应和了古人祈求族群繁盛的心理,于是蛙图腾崇拜就一步演化就成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神力无比的蛙神。
蛙神最终演化成了首尾相连,能够腾空而起、驾驭万物的龙图腾雏形。
马家窑彩陶上常绘就着两个浑身长满羽毛的鸟形动物,有凌空飞翔、旋转飞升之状,也形似“卍”字。远古羌族先民在劳作中,每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就认为太阳是一只飞翔的鸟,从太阳鸟到“卍”字符的演变,体现了古人从太阳崇拜到无穷反复的观念。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