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亮点聚焦 >  维胜话陇原(三十四)——皇冠明珠彩陶王
维胜话陇原(三十四)——皇冠明珠彩陶王

维胜话陇原(三十四)——皇冠明珠彩陶王

科普新天地 2021-08-19



《王维胜话陇原》第三十四篇

 

皇冠明珠彩陶王

王维胜

1949年春天,第一野战军正准备进军西北。国民党军负隅顽抗,陇原各地流散着大批惯匪、散兵游勇及反动会道门等,他们危害地方、威胁老百姓生命安全。

当时小积石山东麓安集乡三坪村一带土匪经常出没,骚扰。

三坪村北面是炳灵寺石窟,两地隔黄河相望

三坪村群众商量,决定搬到黄河岸的扎地山避乱,17岁的戚永仁和他的哥哥戚永廉,也随着村上人群众避难到黄河对岸的扎地山

这年金秋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西进,经过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以摧枯拉朽之势,挺进大西北。84日解放兰州,驻守临夏的马步芳部新编骑兵军已成惊弓之鸟不战自溃解放军兵不血刃连克康乐、广河、和政诸县822日解放临夏828日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10万大军永靖、大河家、循化3路抢渡黄河天堑。

积石山安集乡三坪村一带的土匪也抱头鼠窜。在扎地山躲藏了一个冬天的戚永仁兄弟得知患已除,和乡亲们一起渡河返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9504的黄河两岸正是柳绿桃红,春暖花开的时节,戚永仁兄弟赶着牲畜回家了。他们在久别多日的宅子里烧火做饭,可是午饭还没有吃完,天下雨了。春天的雨很珍贵,很快雨过天晴,戚氏兄弟二人放下碗筷,动身河沿窝铺朝家中转运东西,那儿堆放着他们从扎地山搬运的东西

走至塬地咀附近的地坎下,只见圆圆的一窝清水。

黄土坪上从不留积水,兄弟俩好生惊奇,止住脚步。放下背的东西,寻其究竟。

这一团清水,好似盛在盆中。伸手探水,水较深,于是挽袖伸臂摸着了底。惊喜中立刻扒去周围泥土,露出一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瓮

“这是个鞑子坛坛

“放粮食,盛菜都用得着,抬到家里去。”

这个坛坛双耳口沿上有四个突角,于是兄弟俩小心翼翼带回了家。一开始他们并不觉得这个坛坛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比其它鞑子坛坛大一些深一些罢了,他们就把它当作一只小口的缸,用来存放馍馍。

令人惊奇的是,夏天存放在陶缸里的馍馍竟能数星期不坏!戚氏兄弟很惊奇,把这事告诉了邻里,渐渐地,彩陶王的名声传出去了。


1954修刘家峡水电站,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队甘肃分队考古专家翟广炜先生带领考察队,在库区沿岸进行文物调查时,听说此事,找到他家,戚永仁就无偿向国家献出了这件珍宝。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彩陶王

 彩陶王器形高大,图案精美而闻名全国,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瓮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口平如切,短颈调肩,腹部逐渐下收。口下有四个突角,腹饰对称的环形耳。器外壁以黑色绘三层纹饰。上腹施旋纹间以圆圈点,犹如黄河奔腾,巨澜翻卷;腹下似微风鼓浪,玉珠轻溅,具有流线韵律和强烈的动感。

三坪村北与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境内有马家窑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类型和辛店类型遗留。三坪遗址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面积66万平方米头坪庄窠大锅,尕鲁坪上庄、尕塬,二坪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圆地咀、梨地咀、城墙记等地文物埋藏丰富。

与彩陶王可以媲美的是彩陶盆,它出土于积石山县银川乡水地陈家。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深秋的早上,水地陈家的社员们在农田基本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地干活。快歇息的时候,一部分社员蹲下擦铁锨,准备收工。

有个社员一镢头刨下去,“咔嚓”一声,便停下镢头,大声喊道:“挖出宝来了!”

坐着的,站着的,干活的,一下子围了上去,你一镢头,我一锨,很快挖出了圆鼓鼓的四个彩陶盆和不少小贝壳。

大家一哄而上,其中四个眼明手快的每人得到一个盛满泥土的陶盆。他们满以为有所收获,在大伙眼睁睁的目光下,当场剔除泥土,一看什么也没有。一下摔到地上,嘴里还说着“真扫兴”,有的干脆提起镢头,一下把彩陶盆砸得粉碎。

幸运的是世上确有有心人。一个名叫线得云的社员,拿到彩陶盆后,被色彩鲜美的陶盆所吸引,爱不释手,带回了家。于是这件稀世之宝便保存了下来。盆高11厘米,口径29厘米,泥质红陶,内外施以黑彩。内底中心绘以曲线圆点,以圆点定位,线动成形,点线变化中,形成旋动的主次结构线,交错盘旋,构成变幻莫测的图案,像黄河奔流,推浪卷波,都统在生生不息的旋动中。外绘弧线和圆点纹。

这个彩陶盆1984年参加全国出土文物珍品展览,1989年又在日本展出,名誉海外。

19878月,积石山县关家川乡出土了一件彩陶盆,胎面上的天文地理图象叫人叹为观止。盆内外施彩,内彩以一周弦纹划分为内外区。内区有两条线相交成十字格,四格内两圆、两月相对;两条直线端各有一圆,圆中各有9颗白点。外区连续三角纹,沿口点满白点。若把盆底朝天,就会立感山川之上有月、有太阳,有四方星座,满天繁星。外加奔流的河水,动天静地,日往月来。

在临夏的马家窑类型图案中,有许多仿生性纹样,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仿生性纹样的内容不同,反映出崇拜信仰的变化。彩陶上的仿生性纹样,从一开始就是精神的产物。人们在漫长的劳动岁月中,不仅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自身。原始的艺术也从中产生,得以发展。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