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亮点聚焦 >  维胜话陇原(二十四)——山转水回千古韵
维胜话陇原(二十四)——山转水回千古韵

维胜话陇原(二十四)——山转水回千古韵

科普新天地 2021-08-03



《王维胜话陇原》第二十四篇

山转水回千古韵

王维胜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唐代诗圣杜甫的这首诗《乞碗诗》赞美的是古代四川大邑窑瓷器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王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已烧制出了原始瓷器,但是原始瓷由于工艺和温度等方面的限制炼泥粗糙,经常胎裂,施釉不均。汉代时期人们发现了釉料,开始在陶器表面刷釉作为装饰,因为外观和普通陶器大为不同,所以发明了字。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在野蛮时代人们就已经能够烧纸陶器了,历史上以燧人氏为陶器鼻祖,《史记》记载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中国原始美术如岩画、彩陶、雕塑等,是透过民俗、社会结构、宗教体系、巫术仪式等各种文化形式,去探寻其生命活动的深层创作意识的艺术形态。而最早最集中体现出远古人类文化魅力的,当属彩陶。

从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早在五、六千年前,甘肃彩陶就经历了从产生、发展、繁荣、流变到衰落的漫长过程。作为“彩陶之乡”,甘肃彩陶的数量品种之繁多、花纹之华丽、图案之精美,在全国彩陶中也都是屈指可数、无可比拟的。

尤其是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的马家窑彩陶,因首次发现于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并因其别致的造型、精美的制作而著称于世,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被考古界公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之冠”。还有在广河县排子坪乡齐家坪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中也不乏制作水平极高的彩陶,主要有夹砂粗陶、细泥红陶、灰陶等,以及在积石山县出土的“彩陶王”和永靖县发现的大量的精美彩陶,形式多样,造型优美,线条丰富,娴熟流畅,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珍品,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彩陶不同于岩画、壁画艺术等,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自它诞生之时起就与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虽不能排除某些纹饰带有神秘莫测的神灵巫术色彩和象征意义,但更多的是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站在形形色色的古彩陶面前,今天的人们不禁要发出种种的猜测、假设和推论。即那些貌似拙雅但充满灵性的器物造型,到底反映着原始祖先怎样的意图和构想?而那些又看似随意奔放但是饱含创造精神的纹饰色彩,究竟又是为了满足祖先们怎样的审美需求?带着种种假设、猜测与推断,从解放至今的几代考古工作者们从未停止过对神妙绝伦的彩陶饰纹和艺术的深层探究追问。

公元2004年的阳春三月,甘肃的50多名考古、文化史学专家及学者携起手来,自发地成立了我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彩陶研究会”。甘肃省彩陶研究会一经成立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兰州交大艺术学院教授蒋书庆(省彩陶研究会副会长)如是说:“甘肃是黄河流域与西部中亚地区的结合部,它不仅成为华夏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同时还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大量史迹和考古资料表明,甘肃彩陶文化在中国彩陶文化和世界彩陶文化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专家、学者认为,研究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就必须研究甘肃彩陶,可以说甘肃彩陶史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活化石。不久前,专家们还惊称:在马家窑彩陶上发现了最早的汉字!


蒋书庆先生说:1981年,他在临摹彩陶图案时渐渐地研究发现,在我省临夏市南龙乡张家咀村出土的一件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罐,上面的符号形式及其表现手法,与甲骨文“燎”的构形方式及几种不同写法竟不谋而合,其寓意内涵也很接近,展示了共同的文字符号的作用,成为最早的汉字形式,比殷代甲骨文的年代还早一千多年,应该说是中国汉字的原始起源。

与此同时,也在同一个春天,在临夏州的康乐县出土了36000年前的彩陶颜料瓶和1个调色钵,这为研究彩陶图案深埋黄土中数千年而不褪色,色彩依旧艳丽清晰则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的发现过程同临夏积石山出土的“彩陶王”有点相似,是由广河县排子坪农民在地里干活时,偶然发现的珍贵文物。它们均为素陶。调色钵形状为椭圆形、敞口,最长直径约10厘米,最短直径约为5厘米,高约5厘米,上面沾满了铜红色的颜料渣。3个颜料瓶大小相当,呈直桶状,高约7厘米,直径约3厘米。据专家们初步分析,这些原始的颜料是一种矿物质,研碎后烧制而成,因而颜色不易脱落。甘肃省彩陶研究会副会长王海东说,虽然在甘肃出土的素陶制品较多,但专门用于彩陶颜料的盛器和调制器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不能不说是进一步探索彩陶艺术之谜的珍贵资料。

学者们认为,彩陶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它的繁杂纹饰之中隐藏着大量的千古之谜,为人们提供了令人值得玩味的艺术遗产。是的,当我们展开想象的双翅时,几多神秘、几多庄严的远古彩陶饰纹,使我们飞向了远古的西部原始社会,会一再惊叹人类的古老祖先那无比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