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积石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3-07-15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聚居着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他们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迁徙而来,刀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征,砖雕门楼是这个民族热爱生活的象征,花儿是这个民族爱情生活的吟诵和歌唱,让我们跟随小编——走进一个带刀的民族。
保安族族称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保安族服饰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保安族饮食
保安族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以前蔬菜较少,现在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保安族建筑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称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房内正中多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或经文挂图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为老人居住。
保安族礼节
保安族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相见时先说“赛俩目”(意为问候祝安)。保安族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保安族语言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体育
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适应本民族特点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在冬闲时举行竞赛活动。保安族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结婚之前的仪式,主要包括说亲、下聘礼和送大礼等。婚礼一般包括娶亲、送亲、闹宴席场等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之说。
婚礼大都选在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举行。按保安族的习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经济文化命脉,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它以精湛的民族工艺,特有的文化内涵,独特完美的造型,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等特点享誉中外,与新疆的英吉莎小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齐名天下。保安腰刀既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又为别致的装饰品和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具有很高的鉴赏性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