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节气】最好新秋时
北海日报
2023-08-25
秋天的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除了处暑,每一个都浸蘸着秋的凉意,处暑在其中,仿佛一簇突兀的火苗,漫不经心地就划破了一秋的清寒霜冷。
明明已是入秋,为什么还要以“暑”字来命名?处暑,不是仍处于夏天的暑热中吗?这民间所谓的“秋老虎”,其高温与炎热,不是堪比盛夏?但节气的奇妙正在于此,每个节气的命名都是有其昭示和深意的。这个处暑的处,原来是躲藏、终止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从这一天开始,暑气消退,清凉自此来。一场秋雨一场凉,每一滴雨,都沁着凉意,不同于立秋时轻浅撩拨的新凉,处暑时的“凉”带有穿透力。这样的感受,宋人苏泂深有体会:“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宋人赵长卿则直接用一个“爽”字概括:“天气爽、新秋已觉凉生。”“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诗人白居易对节气的观察真是丝丝入扣——诗的起笔,就是处暑的云,俗话说“七月八月看巧云”,处暑时的云是一年中最美的,不像大暑时的浓云成块,而是纤巧轻盈,变幻莫测,它可以刚刚还是云朵漫天,瞬间就风烟俱净,连一丝丝都不见,只留下苍茫的天空。暑云疏散而去,凉风袅袅而来,感觉是如此凉爽。而“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籽”,处暑时池塘里夏天盛开的荷花都变成了结满莲子的莲蓬。植物到了秋天会成熟结果,处暑三候的“禾乃登”是最重要的事情,粮食此时饱满成熟,春耕,夏耘,等的就是秋收了。“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这样的时节真令人着迷,稻穗低头,莲蓬结籽,石榴长果,橘子挂枝,柚子青黄,这些果实,虽然还没 到入仓的圆满,但有够得着的期盼,由此带来喜悦和满足是实在的,人的心里也是安宁的。这种状态就像处暑的“处”字所蕴含的意思那样“得几而止”,人靠在案几歇息。这个处字,可谓道尽真意,从春到秋,经了辛劳,经了沧桑,在即将到来的收获间,暂时停下奔忙的脚步,享受片刻的休憩。那样的闲睱时光,可以由着心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读一些喜欢的书,听一些喜欢的曲子,出游赏秋,登山玩水,又或者取一杯井水,洗心。此习俗唤作“处暑涤心”,既是因为此时节冷热交替,让人易生秋燥,心神不宁,需洗心净意方可心安体健;更是因为世事纷扰,人在其中,需以一颗清明的心淡然处世,才能活得通透怡然。据说当年暑热秦观患病,名医汤药无效,友人携秦观慕名已久的《辎川图》来访。秦观边卧床边细赏,数日后竟疾愈,写下《摩诘辋川图跋》收于其编纂的《淮海集》中。看图疗病听似神奇,但你看《辎川图》: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寒山远火,明灭林外;临池清流,舟楫过往,画面清寒,静寂,空灵。人看到这些,焉能不神清气爽?说到底也不过是“涤心”,心神清爽了,病自然好了。思无邪僻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心静意空也是一药啊。与一候的“鹰乃祭鸟”相对应,这时开始捕猎鸟类的鹰会猎后先祭后食,处暑期间的中元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里“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态度。中元节又称孝亲节,这时节鲜果熟、新米香,人们会在这天奉上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等敬神祭祖,告秋成之意,请先祖尝新品鲜,感恩天地赐予,感恩神灵护佑。本来,生活在城市里,脱离了农耕,土地深处的繁茂枯荣,已相去甚远,渐渐淡忘和陌生了关乎万物丰收的祈愿与感恩,但遵循时序天况的节气习俗,却总能提醒我们万物皆有情义,一切都有秩序,人生当遵从天地运转,健康生活。譬如此时处暑,就该顺应季节吃秋梨,吃时鲜,喝银耳百合糖水,饮老鸭汤。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到中年恰如处暑,处暑至暑气止,半生狂热也该收敛了情绪,心静不浮躁,淡然不焦虑,含蓄内敛,修身养性。毕竟,进取是能力,知止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