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亮点聚焦 >  维胜话陇原(五)——龙骨的神奇故事
维胜话陇原(五)——龙骨的神奇故事

维胜话陇原(五)——龙骨的神奇故事

科普新天地 2021-07-12


《王维胜话陇原》第五篇

龙骨的神奇故事

王维胜

厦门大学著名傅小凡登临央视《百家讲坛》,其中有一期节目叫“国宝迷踪——惊世的发现”,央视的片头语是这样写的:“在清末民初那个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里,在中原大地出现了大量刻有神秘文字的‘龙骨’,带字龙骨竟然价值‘一个字一两银子’,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价。原本是治病救人的普通药材,却因为上面惊现神奇刻字而引发了世人好奇的目光,那么这些来自地下的药材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价值和秘密呢?”

在考古学家眼里,那镌刻在甲骨上的神秘文字,分明记录着一段来自远古的文明。学者的关注、世人的好奇,立即引发了众人对带字甲骨的哄抢。为了得到这些世间罕有的带字“宝贝”,各种势力开始陆续登场,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夺。那些原本普通寻常的药材,一夜之间变得如此炙手可热。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台湾作家著名音乐人歌手侯德健因一首《龙的传人》享誉全球华人世界。这首歌在全球华人社会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的歌词人们耳熟能详甚至歌名变成中华民族的别称。

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又是龙的子孙。龙的骨头,当然是宝贝得不得了。那么,傅小凡教授所讲的有神秘的刻痕的龙骨,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在植物学上,龙骨别名三角霸王鞭、彩云阁。花可治疗燥热咳嗽、咳血、颈淋巴结核。茎治骨折,腮腺炎,疝气,痈疮肿毒。但是我们这里要说的龙骨,却与上述的说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在祖国古代的医学中年说的龙骨并非植物,它质绝坚硬,如同石袂,呈现骨骼形状。古人不知它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就把它称为龙骨 中药里常用的龙骨、龙齿,其实是远古时代各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龙骨的主要作用是镇惊,敛汗涩精,固肠止泻。早在战国时期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即认为龙骨能治疗泻痢,便血,惊痫,白带过多等疾病。而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则创制了由桂枝,龙骨,牡蛎,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的桂枝龙骨牡蛎汤,用以治疗心悸、神昏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傅小凡教授讲的龙骨的故事,就发生在清朝光绪末年(1898

刚入冬,河南省安阳小屯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奇事。村民收种完毕整翻土地的时候,竟然黄土层里挖出了大量的龙骨,而且骨片上大都有认不准的字样图形。人们纷纷议论,说这是龙显神灵了,龙王爷特意把它的骨骼奉献给人间,好给穷苦人治病。

消息不翼而飞,传到山东一个范姓古商人那里专程赶到小屯,低价收钩了大量龙骨,转运到北京出售。一连数月,无人问律。正愁得无计可施时,却遇到了一个名叫王懿荣的人,此人系光绪六年进士翰林编修国子监祭酒大名鼎鼎的金石学家。跟文物中嗅到钱味的商人不同 ,名声遐迩的金石学专家王懿荣看到了龙骨上的字,猜想必是一种古代文字,于是便一股脑儿地买了下来。

命运多舛的王懿荣,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不甘受辱,投井而死。他所收旅的三千多片龙骨,几经辗转落到另一个金石学家罗振玉手中。他欣喜异常一连数日,细心推敲,断定龙骨上的图形是古代甲骨文。


罗振玉搜集了两万多片龙骨。他翻阅古籍,对照龙骨,细心研究考证,确认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龙骨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应该叫甲骨文罗振玉大胆提出:甲骨文是商代的卜辞。

因为出土地小屯村正是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所在地。

周武王灭商后,安阳日趋荒芜,成为废墟。因此,这里就是殷墟。当时商王和贵族迷信鬼神,每事都占卜,占卜的事都刻在龟甲兽骨上,并保存在密室里,这就是那些出土的龙骨 在这些神秘的甲骨指导下,神秘的商王朝终于在河南南阳小屯村浮出水面。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七十多年后在和政县达浪乡杜家崖村,一个名叫赵永昌的农民从崇山峻岭以及自家的房前屋后、荒坡野地里拾取他们称之为龙骨的东西,出售给药贩子。和安阳小屯村不同的是,和政龙骨上没有字,但比小屯村出土的龙骨个大,量多。它的横空出世,让大山里的小城享誉世界。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下一篇:寄语高考学子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