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特色 >  【新闻】从园圃到课堂的牡丹花事
【新闻】从园圃到课堂的牡丹花事

【新闻】从园圃到课堂的牡丹花事

甘肃科技报 2023-11-19

“牡丹是灌木肉质根,年降水在650mm时一般不需要再浇水,仅在土地结冻前浇一次冬水,改善土壤弹力结构。解冻时土壤变疏松,有利于牡丹的生长和花质……”来自甘肃省农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卫成正在给学员授课,50名学员在认真听讲、记录、学习。这是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最近组织的一次临夏牡丹栽培技能培训上的一幕。


图片


                                                                                                                                                                                                     王卫成在授课现场

从传统到产业

“牡丹随处有,胜决在河州”。古人在诗句里这样赞叹临夏紫斑牡丹。悠久的栽培历史,让牡丹成为临夏特殊的文化符号,作为传统代代相传。俗话说:“无牡丹不临夏。”不管家境如何、庭院大小,临夏人几乎家家种牡丹、爱牡丹。每逢牡丹花季,临夏市便成了牡丹花城。人们入园过庭,以花为媒走亲访友,像蝴蝶一样在花圃、庭院、路边,追寻芳踪,品头论足,引以为快。牡丹元素也融入临夏民间的音乐、饮食、工艺品……

近年来,在塑造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牡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些专业合作社、园艺花卉公司也迅速崛起。牡丹作为产业串联起了第一产业的种植,第二产业的加工,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业。一批民间的“好家”以此为业,乐此不疲。


图片


                                                                                                                                                                                                王卫成与学员杨彩霞交流

从园圃到课堂

鉴于此,甘肃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特意安排了此次技能培训,将人们从花圃庭院拉回课堂,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丰富基础理论,提升栽培技能。

王卫成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多年来一直从事花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选育等工作,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员的普遍认可。

王卫成从国际、国内、省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讲起,让学员们“跳出临夏看世界、跳出牡丹看花卉”。他以广博和专业的知识结合图文、数据、表格,引导学员突破认知壁垒,让他们听得懂、看得清、搞得明白。全新密集的知识点和临夏牡丹不断穿插,将课堂营造成了一个全新的花卉世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前景广阔。”随即掌声充盈了整个教室。

从临夏到世界

“以前只是自己喜欢种几株玩赏,没想到花卉的品种这么多、这么杂,还能挣钱。”来自南龙镇的学员窦玉萍说。这个在家带孙子、跳广场舞的农村妇女压根没想到养花还有这么多名堂和渠渠道道,让她对临夏牡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间她和一起来的学员不断讨论着授课内容。“一下子打开了眼界,以前光知道牡丹、芍药、大丽花等常见的花。”旁边一名妇女感叹道。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王卫成更是干货满满,用自己丰富的实践和对临夏牡丹特性的掌握,为学员们打开了牡丹栽培技术的大门。牡丹产地从菏泽、洛阳到临夏的过程,牡丹各个品种的习性、花型、花期……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佛头青、观音面、大藕、海黄、岛锦、洒金粉黛等牡丹名优品种,以及这些品种形成的渊源。栽培方式从采穗圃、砧木圃到栽植圃中的土地、肥水到具体的根植、播种、嫁接等具体操作方式。

期间,还讲解了成型牡丹的枝条修剪和一般病虫害防治及越冬等系统田间管理和实操技术要点。针对临夏牡丹与芍药间种,讲解芍药的栽培方法。列举了农科院实习生在嫁接时由于麻绳绑得过松而导致成活率降低的实例。


图片


                                                                                                                                                                                                        学员们在认真听课


从经验到科学

“以前不懂,光听老人说牡丹要‘吃肉’,就给牡丹浇肉汤,有些都被浇死了。”朱小红、张莲花、苏红英3名来自拆桥镇的学员在课间讨论。王卫成讲到:“老人们的经验有一定道理,肉汤里含有牡丹需要的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但这个必须要经过发酵熟化、微生物分解才有效。”

“老师列举了像陈德忠这样的牡丹繁育专家,我们就知道好品种的信息和来源渠道了。虽然我只是栽培赏玩,但也要提高牡丹的品质与鉴赏能力。”做小吃生意的魏旭福不但精明,也是个有文化的牡丹“好家”。他全凭喜欢,靠向别人学习经验,自己摸索栽培。

王卫成鼓励地少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临夏有些极品单株牡丹卖到三五万元甚至10万元的都有,提高牡丹品质,一般卖个万把块是有可能的。


图片


                                                                                                                                                                                                     学员们向王卫成请教问题



从传承到开拓

“老师,怎么给牡丹新品种命名?”来自天香紫斑牡丹产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学员杨彩霞问道。杨彩霞的公爹陈志明是一名退休教师,年逾七旬,研究紫斑牡丹已有40年。陈志明联合村上8人牵头成立了农技协会,都是种牡丹的行家里手,互相交流学习,掌握了一整套的牡丹繁育栽培技术,种植了自有和流转的30亩牡丹,引进、培育了60多个品种,在临夏很有影响力。“在盛花期,我家的牡丹长廊前每天有几百人来看花。”杨彩霞在陈志明的熏陶下,耳濡目染逐渐掌握了大量牡丹栽培知识和技能。按她的话说,一个新品种的繁育从成功到稳定至少需要15年时间,牡丹繁育是几代人的事。王卫成也印证了这一点。杨彩霞的爱人是上班族,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承继公爹的牡丹事业也只有杨彩霞了。她有苏州上学和经商的经历,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准备为她家培育的新品种拿到“身份证”。

王卫成解释说,新品从繁育到命名、登记历时较长,首先要具有新颖性、稳定性、移植性,再由文化界的专家们根据花的特性取一个形象、雅致、符合牡丹花气质的名字。然后去做登记认证,这也需要时间。甘肃每年登记的新品种数量并不多。他让杨彩霞先准备新品种的相关资料,并为其提供详细的报送登记流程。

“我家的牡丹长到1.5米了,怎么分根”“看看我家花的照片,这是什么品种”……

这是一次从田间庭院回到课堂的技能培训,临夏人对牡丹的激情在初冬再次被点燃,如饥似渴地学习自己实践经验外的知识和技能,少量玩赏的、规模种植、技术研究的都各取所需,为己所用。一场及时雨般的科普培训,浸润了旱季的牡丹之乡。


图片

图片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