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科普新天地 2021-07-12
《王维胜话陇原》第四篇
王维胜
恐龙成功地统治地球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后,又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全部消失,其从产生到繁荣、衰落到灭绝的整个过程充满传奇神秘色彩,因而深深吸引着众多世人,使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和普遍关注的一类古生物化石,有着极高的科普和旅游参观价值。
2001年12月,国土资源部批复在永靖县境内距盐锅峡大坝1公里,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兴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占地面积为15平方公里,由世界罕见的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群、恐龙卧迹、尾部拖痕、粪迹以及白垩纪晚期地层剖面、第三级夷平面、古生物化石点、泥裂和波痕等沉积构造、正断层和褶皱构造等构成自然地质遗迹景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著名恐龙专家赵喜进教授野外发现鉴定后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类型最丰富、规模最大、种类最多、遗存最完整、清晰度最高的恐龙足印化石群。足印之大、类别和属种之多、保存之清晰完好,堪称世界之最”。
阳光洒在地面上,偶有微风吹来。沿路那一片片茂密的芦苇荡,那一湾湾清撤的湖水,荡漾着一层淡淡的雾。恐龙湾十分幽静,背依红山,有种远离尘世的感觉。站在山沟口那矗立着巨大的褐红色建筑物的一片空地上,胸中似乎被一种震撼的力量穿透亿万年的时空直抵肺腑,而且这种震撼以一种无法破译的谜一直将震撼下去,那就是巨大的恐龙群体从繁盛到衰落,最终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霎时毁灭,整个演化过程充满着传奇和神秘色彩。
沿着一条倾斜弯曲的小路盘旋而上,满眼泛红的山崖,绽放着笑容。两旁的山体,白垩纪地层剖面非常明显,褐红色泥砂岩打底,中间夹着青灰色、黄色的色带,上方则顶着一片土黄,岩层脉络清晰,界线分明。到达山腰,一块平地赫然在目,一栋湛蓝色房顶的建筑物依山而建,这便是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1号保护棚。走进保护棚,映入眼帘的是一具巨型恐龙复原骨架,头颅高扬,张着嘴,向远处张望,仿佛听见它在嘶鸣……
前方巨大的斜坡面上,十余组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坑窝,自上而下、从左向右深嵌在这块地层的肌肤中,凝固在侏罗纪或早白垩纪的历史烟尘中。这里有草食性巨龙的足迹,它们圆形的脚印大到可以睡下一个人。有三只脚的暴龙、甲龙、刚性的蜥蜴,还有长着如同鸟的脚的鸟脚亚目动物。站下坡下仰望,仿佛看见一群恐龙刚刚从坡上走过,那些凹进去的足印里,似乎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在这块阔大的揭露面上,散布着1831个足印,各种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鳄类、翼龙类足迹交杂在一起,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体感之强、多层面出现,均为世界少有。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在斜坡同一岩层层面上,还保存着恐龙卧迹、尾部拖痕、粪迹,构成了足印、卧迹、拖痕和粪迹、骨骼共存的奇特场景,令人瞠目结舌。
尽管公园的设施不算华美,甚至于有些简陋,但它拥有八项国内外之最,一是足印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国内外罕见。二是足印规模之大,属种之多,国内外独有。三是足印之大,世界之最。四是足印产出层面之多,举世罕见。五是兽脚类足印,国内罕见。六是翼龙鸟脚类足印,填补国内空白。七是世界最大牙齿恐龙——兰州龙。八是国内最胖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