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 科普新天地,今天是: 农历:

您的位置: 首页 >  亮点聚焦 >  维胜话陇原 (一)——黄河文化千古流——美哉大河之洲
维胜话陇原 (一)——黄河文化千古流——美哉大河之洲

维胜话陇原 (一)——黄河文化千古流——美哉大河之洲

科普新天地 2021-07-09


《王维胜话陇原》开篇

 

——美哉大河之洲

     王维胜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褶皱处,在祖国大西北农牧区交汇地带,有一片像巨大的牛皮一样璀璨的土地,镶嵌在悠悠黄河之上,镌刻在丝绸之路南端眉间心上,如同丝绸自有的光华一般,闪耀着神话般瑰丽的传奇色彩。


这里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在女娲尚未抟土造人的浑荒时期,这里曾是近百种大小恐龙聚居活跃之地,它们吼叫着、争斗着,曾经独占一世而又离奇地消失。如今黄河岸边惊现出亿万年前恐龙生息留下的足印,成群成串,任凭今人想象……

在中生代时期,这里是远古脊椎动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家园,新奇的各种古脊椎动物在此大量出没,繁延生息,留下数万件精美的古动物化石,从此这里被称为古生物的伊甸园、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动物化石之乡……


这里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大禹用巨斧凿开了积石峡谷,从此这里被称为大禹故乡;彩陶王子宁封子用他勤劳的双手烧造出精美绝伦的中国彩陶王,从此这里被誉为中国彩陶之乡。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盛,随着络绎不绝的商队旅者穿梭往来,一曲曲悠扬苍凉的花儿在青山白云间回荡,这里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

从驼铃叮当的丝绸之路到商贾云集的唐蕃古道,曾留下了多少岁月的沧桑见证和世事的更替变化;从举世闻名的新旧石器文化到璀璨夺目的彩陶文化,各种文化遗存在这里交相辉映,彼此共存,留下了传世美名。

这里是黄河文明的肇始地。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的母亲河汇集了天地精华,接纳了雪域大地的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像一个婴孩,静静地扶着大山,穿过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一步一步穿谷越峡向东流淌,在这里与大夏河、洮河、湟水相继交汇形成了黄河三峡。此时携泥带泥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从浊黄而为蓝色,黄河长大了,变美了,比蓝色地多瑙河还要妩媚,变成了蓝色黄河。


黄河在这里孕育了“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的千古神话。

黄河在这里闪烁着人类古文明光芒的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

亘古奔腾的黄河出了三峡,拥抱了的丰沛春光,汲取了高山大川灵气,张开阔大胸襟一泻万丈,勇往直前。它气势磅礴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定的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冲垮了一道又一道挫折,一个又一个困难,一路锐不可当。它以英雄的气魄流淌在中华原野大地!它以壮士的身姿跨越了无数山川平原!它以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怒涛荡涤了千山万壑,激励了千秋万代!

黄河滋润着的这块土地,因为人民向往和平而称过枹罕,因为濒临黄河而称过河州,因为大禹导河积石而叫过导河,因为濒临大夏河而称为临夏。

盛唐以来,黄河一直让临夏承担着中原与甘青吐蕃藏区商品集散的重任,传承着多元文化的重任。明清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立茶马司,万匹骏马奔驰似阵阵云烟,万吨茶叶堆如山。这里是有名的商埠、茶马互市、唐蕃古道、甘川古道,中国砖雕之乡、中国花儿之乡,用这些名词串起着的故事,讲述着昨日的辉煌,描绘着今日的荣光。而新中国的建设者们,用生命和汗水在黄河上创造出了另一个神话,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自行设计建造完成了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座装机容量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


历史的年轮进入二十一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的小路走进了临夏,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三次到临夏调研扶贫开发。这片曾经因黄河母亲、华夏文明而流芳千古的黄土地,正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浪逐涛,在广阔的河州大地上创造和书写着崭新的黄河大文化,描绘和构建着更加靓丽的黄河文化大手笔。一幅幅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的蓝图正在实现;一条条以黄河新景观为主线的新航线已经开通。

旅游是友谊的天使。

让我们展开天使的双翼,随着作家王维胜的笔迹,触摸一个有热度、有亮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的临夏。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获、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主 编:陈华、凌峰

副主编:牛占虎、鲁世发、郗建农

编 审:牛占虎、陈南海

编 辑:癿倩倩、陈亮、魏丁丁



下一篇:我心中的甘肃

微信订阅号
回到顶部